peoplepill id: -17050
3 views today
6 views this week
林秋梧
filosoof

林秋梧

The basics

Quick Facts

Intro
filosoof
Work field
Birth
The details (from wikipedia)

Biography

林秋梧(外文拼音 Lin Qiu-wu,臺羅拼音 Lim Tshiu-Ngôo,1903年8月15日-1934年10月10日),臺南人,生於臺南市。法號證峰,別名林證峰、林洲鰲、林宣鰲,筆名坎人、守俄、林洲鰲,是臺灣日治時期參加文化運動與抗日運動的臺灣佛教僧侶,其思想受到民族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並藉此批判當時台灣佛教現象,被喻為「解放佛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研所名譽教授李筱峰為其外甥孫。

生平

林秋梧家庭窮困,父林成武、母楊安,以挑賣菓行商為營生。1911年入臺南第一公學校,課後則趕赴七娘媽廟的私塾刻苦學漢文,公學校畢業隨後在漢文先生向林家說項下於1918年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課間與蔣渭水臺灣文化協會之文人往來,然而因1922年2月涉北師抗日學潮而僅差11日即可畢業前被校方勒令退學。雖蔣渭水曾交涉林獻堂出資林秋梧赴日深造,但家貧父母反對作罷,期間雖投考警員、赴日神戶同鄉經營的「玉坡貿易協會」卻因其學運身分及嗜讀忘工而屢不順遂,甚至遭日警監視。 1924年春,林秋梧轉赴中國廈門,於集美學校執教,並於廈門大學哲學系求學,隔年因丁憂回臺。後於1926年返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擔任辯士、參與文協的文化演講,進行對市民的文化啟迪工作,任《赤道報》發行兼編輯。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後,林秋梧於1927年出家為僧,投禮開元寺住持得圓和尚為師,同年4月入東京駒澤大學就讀,拜忽滑谷快天門下,1930年學成歸途,旅行朝鮮,視察各地佛教,5月受命任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9月出任開元寺講師兼書記,並開設佛教講會,向寺內住眾講授佛學哲學日本語。同年12月受命兼南瀛佛教會講師。1934年2月受命為臨濟宗布教講習會講師兼翻譯。同年因肺結核而圓寂。

理論與主張

林秋梧主陳左翼解放佛學以抗當時佛教陳腐之處,其著作先後發表於《中道》、《南瀛佛教》、《臺灣新民報》及《赤道報》等刊物;其中發表於《南瀛佛教》的〈真心直說白話註解〉、〈佛說堅固女經講話〉等短篇可謂之代表作。其詩「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可代表其中心思想。

左翼的解放佛學

林秋梧
證峰法師(林秋梧)追悼會

林秋梧匯通左翼思想的社會主義唯物史觀大乘佛學如來藏及般若思想、中國佛學的佛性論及無情有性論等,建構出解放佛學的平等觀─將極樂淨土類比於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主張「自力的現世淨土」,倒轉宗教界所遮蔽社會經濟活動的結構問題,而應回歸到現實關懷的階級鬥爭為方法,藉此批判傳統就彼岸性的極樂淨土思想及臺灣趨炎附勢、不明就裡的迷信風氣,進而採取無抵抗的大抵抗主義來改變身邊的不公不義。

著作列表

列表為張深切著作:

著書

  • 1930《反普特刊:打倒一切的迷信 絶對地反對普度》。臺南:赤崁勞動青年會 [昭和5年]。
  • 1933《真心直說白話註解》,臺南:開元禪寺 [昭和8年8月15]。
  • 1934《佛說堅固女經講話》,臺南:開元禪寺 [昭和9年5月]。

篇章論文

  • 1927〈偉大なる忍辱者〉,《南瀛佛教會會報》,卷5號4,頁26-28。
  • 1928〈大乘佛教と小乘佛教〉,《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1,頁43-47。
  • 1928〈詩選:出家日有作〉,《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1,頁78。
  • 1928〈詩選:客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1,頁77。
  • 1928〈詩選:席上留別諸友〉,《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1,頁77。
  • 1928〈詩選:偶作〉,《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1,頁77。
  • 1928〈詩選:船中感作〉,《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1,頁77。
  • 1928〈為臺灣佛教熱叫〉,《南瀛佛教會會報》,卷6期6,頁50-53。
  • 1929〈我們爲甚麽主張臺灣佛敎的統一?:附錄臺灣佛敎的統一方案〉,《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1,頁45-49。
  • 1929〈階級鬭爭與佛敎〉,《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2,頁57-63。
  • 1929〈詩選:偶感寄獅山妙宏大師原韻〉,《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3,頁58-59。
  • 1929〈詩選:寄獄中諸友〉,《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3,頁58。
  • 1929〈詩選:讀國際文化報蔣介石彈壓勞農階級有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3,頁58。
  • 1929〈詩選:贈青年僧伽〉,《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3,頁58。
  • 1929〈擬臺灣佛敎青年會創立趣意書〉,《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1,頁60。
  • 1929〈詩選:題愼淨上人遺著北園詩存〉,《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2,頁83。
  • 1929〈朝鮮高僧傳:太古普愚禪師〉,《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4,頁 60-68。
  • 1932〈步子香原韻〉[詩詞],《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6,頁24。
  • 1932〈夏夜對月〉[詩詞],《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6,頁24。
  • 1932〈眞心直說註解〉,《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4,頁29-30。
  • 1932〈眞心直說註解(三)〉,《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4,頁24-27。
  • 1932〈眞心直說註解(四)〉,《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4,頁28-35。
  • 1932〈眞心直說註解(五)〉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4,頁7-10。
  • 1932〈眞心直說注解(六)〉,《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4,頁5-9。
  • 1932〈敬步善慧和尚講金剛經有感原韻〉 [詩詞],《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7,頁26。
  • 1932〈遺興〉[詩詞],《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6,頁24。
  • 1932〈禪門捷徑(一)〉,《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6,頁43-44。
  • 1932〈禪門捷徑(二)〉,《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7,頁35-36。
  • 1933〈眞心直說註解(七)〉,《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1期1,頁33-39。
  • 1933〈新年頭還有佛法也無〉,《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1期1,頁 33-39。
  • 1933〈臺灣俗語與鷄〉,《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1期1,頁52。
  • 1934〈現於佛典之犬〉,《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頁39-41。
  • 1934〈和尚吃火腿:秀才罵和尚的唯物的考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7,頁25-27。
  • 1934〈從僧尼禁慾談到烏貓烏狗的出現〉,《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8,頁34-37。
  • 1934〈神通與魔術〉,《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9,頁22-25。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一),《臺灣民報》,號258,版8 [昭和4年4月28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二),《臺灣民報》,號259,版8 [昭和4年5月5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三),《臺灣民報》,號260,版8 [昭和4年5月12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四),《臺灣民報》,號261,版8 [昭和4年5月19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五),《臺灣民報》,號262,版8 [昭和4年5月26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六),《臺灣民報》,號263,版8 [昭和4年6月2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七),《臺灣民報》,號264,版8 [昭和4年6月9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八),《臺灣民報》,號265,版8 [昭和4年6月16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九),《臺灣民報》,號266,版8 [昭和4年6月23日]。
  • 1929〈唯物論者所指摘的歷史上宗教所演的主角〉(十),《臺灣民報》,號297,版8 [昭和4年6月30日]。
  • 1930〈我們要怎樣參加無產文藝運動〉,《赤道報》,號2 [昭和5年11月15日]。
  • 1930〈馬克斯進文廟(二)〉,《赤道報》,號2 [昭和5年11月15日,以筆名坎人發表]。
  • 1930〈柯倫泰女士的戀愛觀(上)〉,《赤道報》,號2  [昭和5年11月1,以筆名守俄發表]。
  • 1930〈普羅列塔利亞的性道德十二誡〉,《赤道報》,號4  [昭和5年12月19日,以筆名守俄發表]。
  • 1931〈列寧的關於性的主張〉,《赤道報》,號5(從第四號的予告中知悉有此文,但未詳內容)。
  • 1931〈佛教は宗教か〉,《臺灣新民報》,號347  [昭和6年1月17日]。
  • 1931〈孫中山の心事〉,《臺灣新民報》,號354  [昭和6年3月7日,以筆名林洲鰲發表]。
  • 1931〈階級鬥爭は非道德行為か(上)〉,《臺灣新民報》,號367 [昭和6年6月6日,以筆名林洲鰲發表]。
  • 1931〈階級鬥爭は非道德行為か(下)〉,《臺灣新民報》,號368 [昭和6年6月13日,以筆名林洲鰲發表]。
  • 1931〈滿州事變と宗教〉,《臺灣新民報》,號392 [昭和6年11月28日,以筆名林洲鰲發表]。

編譯

  • 1929〈龍樹世親二菩薩的教系〉(培野哲原原著),《海潮音》,卷10期9,頁1-10。
  • 1929〈龍樹世親二菩薩的敎系〉,《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2,頁40-45。
  • 1929〈龍樹世親二菩薩的教系〉,《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3,頁30-36。
  • 1931〈惠遠與覺賢(附表)〉,《南瀛佛教會會報》,卷9期10,頁24-27。
  • 1931〈愼淨大師中國旅行筆記〉,《南瀛佛教會會報》卷9期6,頁32-35。
  • 1931〈愼淨大師中國旅行筆記(二)〉,《南瀛佛教會會報》,卷9期7,頁37-41。
  • 1931〈愼淨大師中國旅行筆記(三)〉,《南瀛佛教會會報》,卷9期9,頁22-25。
  • 1932〈惠遠與覺賢〉,《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1,頁48-51。
  • 1932〈愼淨大師中國旅行筆記(四)〉《南瀛佛教會會報》,《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0期1,頁59-61。
  • 1933〈女人成佛思想的變遷〉(松本文三郎原作),《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1期3,頁26-31。

參考文獻

  1. ^ 李筱峰. 臺灣革命僧林秋梧. 臺北: 自立報系. 1991. 
  2. ^ 林秋梧. 詩選:贈青年僧伽. 南瀛佛教會會報. 1929, 7 (3): 58. 
  3. ^ 嚴瑋泓. 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编) 洪子偉.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臺北: 聯經. 2016: 141–166. 
  4. ^ 嚴瑋泓. 林秋梧「左翼佛學」的哲學基礎.(编) 洪子偉; 鄧敦民.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 
  5.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3-03]. 
  6. ^ 臺灣大學哲學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2018-03-03]. 

延伸閱讀

  • 國家圖書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林秋梧(證峰法師)》。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 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臺灣電影史研究史料資料庫,《林秋梧氏為僧─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3月11日》。
  • 劉慧彰,1934,〈追悼林秋梧君〉,《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4(收入黃夏年,2007,《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6。北京:中國書店)。
  • 吳敏敦,1934,〈弔林秋梧先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4(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6)。
  • 嚴瑋泓,2016,〈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141-166。臺北:聯經。
  • 嚴瑋泓,2019,〈林秋梧「左翼佛學」的哲學基礎〉,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張微隆,1934,〈弔林秋梧先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1(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3)。
  • 張樹籐,1934,〈寄贈林秋梧君二首〉,《南瀛佛教會會報》,卷9期7,頁32 [1931年7月1日](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2,頁34)。
  • 張長川,〈弔林秋梧先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3(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4)。
  • 微智、文順,1934〈弔辭(弔林秋梧先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1,頁45 [1934年11月1日](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485)。
  • 曹鏡珊,1989,〈從日本篡改侵華史實談抗日和尚林秋梧〉,《獅子吼》,卷28期1,頁42-44。
  • 曾真常,1934,〈弔林秋梧君〉,《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4(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6)。
  • 李筱峰,1979,《革命的和尚:抗日社會運動者林秋梧》。臺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 李筱峰,1991,《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自立報系。
  • 江燦騰,1992,〈近代中國佛教的社會運動─以張宗載和林秋梧為例〉,《佛教與現代社會》,頁3-35。臺北:東大。
  • 無名氏,1934,〈教師林秋梧氏入寂〉,《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1,頁43-44 [1934年11月1日](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483-484)。
  • 葉有成,1934,〈哭林秋梧先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4(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6)。
  • 釋慧嚴,2003,〈林秋梧(證峰師)的佛學思想探原〉,《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
  • 陳徹淨,1929,〈漢詩:和林秋梧君原韻〉,《南瀛佛教會會報》,卷7期3,頁54 [1929年5月25日](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0,頁244)。
  • 陳福清,1934,〈悼臺南林秋梧先生〉,《南瀛佛教會會報》,卷12期12,頁35(收入《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卷115,頁527)。
The contents of this page are sourced from Wikipedia article. The contents are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Lists
林秋梧 is in following lists
comments so far.
Comments
From our partners
Sponsored
Credits
References and sources
林秋梧
arrow-left arrow-right instagram whatsapp myspace quora soundcloud spotify tumblr vk website youtube pandora tunein iheart itu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