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Lisan
Quick Facts
Biography
杨立三(1900年11月8日—1954年11月28日),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创者,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
早期投身革命
杨立三出身佃农,11岁入私塾,后改入小学。20岁时投身湘军谋生。进入湘军后,即在团部当司务长,后来做过军需官。1922年,杨立三不愿在军阀军队中从事工作,遂潜回家乡。在国民革命的大潮中,杨立三加入中国国民党,在长沙国民党地方党部担任监察委员,集资创办了长沙县县立高等小学和尊阳女校。五卅惨案后,组织进步教师救国巡回演讲团。1925年,杨立三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多次听毛泽东的演讲,受到共产党的影响。1926年,组织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军进入湖南。北伐军到湖南后,杨立三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区第二纵队第二支队长,重新回到军队。1927年1月,杨立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9月,杨立三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此后追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参与包括废除薪饷制、实行官兵待遇平等和经济民主制度、打土豪筹款、建立根据地财政工作、开展后勤建设等工作。1928年起,历任红三十一团辎重队长、红十二军军需处长,随红军转战赣南闽西。1930年10月,他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官长兼经理处长,主持制定并正式颁发了红军第一部供应标准制度。
1932年,杨立三任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兼兵站部部长、政委,领导后方的军事机关,创办军工生产、被服厂与医院等,形成部队后方供应基地,并建立了大站、中站、小站相连接的兵站运输线。1934年,杨立三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在松潘草地,周恩来病重,高烧不退,奄奄一息。杨立三亲自为周恩来抬担架,将病重中的周恩来抬出了草地。长征到达陕北后,继续领导后勤部门工作,历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参与组织东征战役的后方保障工作。1936年5月,入红军大学一期一科学习,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处处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立三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1939年2月,调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后勤部长。后任八路军前总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兼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1939年6月起,参与领导军工生产工作。在此期间,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受到日军、国军的双重封锁,杨立三为解决军人供给问题,创造了“饻”字,作为实物单位计算工资。1944年,和滕代远提出了节约物资的“滕杨方案”。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5年,成立总后勤部,杨立三任部长,兼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后兼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解放军军工生产,并到山东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立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等职务。1954年1月,任总财务部部长。1954年秋,因患脑癌无法继续工作,被派往苏联莫斯科治病。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54岁。杨立三遗体在苏联被火化,骨灰运回北京后,周恩来亲自主持了杨立三的追悼大会,悲痛万分,亲自送灵,以报答当年抬担架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