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ongu Yatauyogana
Quick Facts
Biography
高一生(鄒語:Uyongu Yata'uyungana,日語:矢多一夫、矢多一生,1908年-1954年4月17日),生於日治臺灣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系統Lalauya小社(樂野村),鄒族人曾任警察、教師、作曲家、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鄉長,為著名鄒族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致力於高山族自治運動,曾提出原住民自治區之構想,白色恐怖受難者。著名歌手高慧君與高蕾雅為其孫女,杜銘哲為其外甥。
早年
高一生自幼天資聰穎,在阿里山的達邦蕃童教育所就學五年後轉入嘉義市區的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父親因討伐布農族有功而擔任警職,後因爆破捕魚受傷去世。之後被台南州警部大塚久義、土居美水所收養與照顧,並將日本名「矢多一夫」改為矢多一生,意為鄒族第一位接受高等學校教育的學生。1924年保送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受普通科4年及演習科2年教育,在學時並已展露音樂與文學天份;於1927年6月協助經由日本來台的俄國語言學家聶甫斯基(Н.A. Нeвский)從事一個多月(1927年7月及8月初)的田野鄒語調查、編寫臺灣鄒族語典。就讀臺南師範學校期間,開始接觸現代音樂教育,非常喜歡彈奏鋼琴,1930年畢業。畢業後回到阿里山達邦教育所任教,並擔任巡查職務,並帶領族人發展農業,栽種麻竹、水稻等經濟作物。同時也創作多首歌曲,曾帶族人至台灣總督府公開演出「鹿狩り(打獵歌)」。
婚姻
高一生在師範學校就讀期間常利用放假時間回部落協助教育工作而結識少女湯川春子(漢名高春芳),從此結下緣份,於1931年結婚。湯川春子比高一生小五歲,從蕃童教育所畢業後被派到達邦駐在所工作,後與高一生結婚生下菊花、貴美、澄美、英傑、英明、英洋、春英、豐玉、美英等子女,其中長男英生早夭。
參與原住民公共事務
1945年擔任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首任鄉長,兼任達邦駐在所所長。高一生關心家鄉族人教育,更積極參與鄒族語言、文化的紀錄與保存;並自日治時期,便努力培育年輕族人接受高等教育,藉以改變環境與身分帶來的不平等;投入鄒族部落公共事務與生活改善,如推廣農業新知、改善醫療習慣等;以及爭取新墾地,鼓勵族人移至新美、茶山發展,拓展鄒族人的生存空間等。
二二八事件
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為守護家鄉,率領阿里山原住民組成高山部隊。他們先攻佔嘉義紅毛埤彈藥庫(位於今嘉義蘭潭),取得彈藥。之後分成兩組人馬,一組維持嘉義市區的治安工作、另一組與嘉義民兵合力圍堵嘉義水上機場阻止軍隊增援。圍堵四天後,因主張繼續對抗,與嘉義民兵主和派意見分歧,族人便退回阿里山上,保衛自己家鄉。二二八事件結束後,國民政府原想逮捕高一生,但在林瑞昌(樂信·瓦旦)力保下,高一生被釋放,鄒族部落攜帶回的槍械在1950年繳回。
白色恐怖遇害
1952年,高一生先被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以貪汙罪為由於竹崎鄉誘捕,而後又追加罪責,謂高一生等人與蔡孝乾等匪諜集會叛亂,。1954年2月連同湯守仁和林瑞昌等原住民族領袖同被指控叛亂罪而於4月17日遭槍斃。
最後家書
就義前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家書,也成為其遺書,其子高英傑在2013年12月10日人權日紀念音樂會中捐給人權博物館。
著作
其代表作有「春のさほ姫(春之佐保姬)」、「鹿狩り(打獵歌)」、「つつぢの山(杜鵑山)」、「Bosifou ne Patungkuonu(登玉山歌)」、「長春花(フロックスの花)」、「塔山之歌」、「移民歌之到悠伊阿那」、「移民歌之親愛的族人」、「移民歌之大家來吧」、「登山列車」、「狩獵歌」、「小美說故事」等。其中,「春之佐保姬」是在獄中(台北青島東路看守所)思念妻子所作。 作品並收錄為「春之佐保姬-高一生紀念專輯」、「鄒之春神:高一生音樂作品集」。
參考與註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高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