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 Nian-Fu
Quick Facts
Biography
廖年賦(1932年5月5日—),臺灣指揮家、藝術教育工作者。於1968年獨立創辦大型私人交響樂團「台北世紀交響樂團」,現為世紀音樂基金會董事長。2007年成立「臺北縣交響樂團」,歷任該團音樂總監、團長等職。
生平
早年
廖年賦生於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海山郡土城庄柑林碑,幼年時其父結識一位當時在「台北放送局」(今臺灣放送協會)教唱的阿壽叔,每當阿壽叔來家中作客時,便教廖年賦唱歌,成為廖年賦日後音樂之路的啟蒙。
1939年,廖年賦進入土城公學校(今土城國小)就學,接受正式教育。三年級時,老師發現他的歌唱天賦,便指定他上台表演,從此被同學稱為「獨唱先生」。1946年,廖年賦考取板橋初級中學(今板橋高中),繼續升學之路。當時普遍不重視音樂教育,但廖年賦的音樂天賦受到師長的注意,一位從日本回國的林老師主動教導廖年賦彈奏風琴,雖然沒有琴譜,廖年賦卻在老師示範後彈奏出來,讓林老師特別為他單獨授課。1949年7月,廖年賦自板中畢業,在林老師的鼓勵下,順利考取了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三年制音樂師範科,正式接受專業音樂訓練。初次彈奏拜爾教本作品的廖年賦向曾寅育老師提出額外學習,月餘後便把拜爾教本彈完。系主任康謳看到廖年賦在音樂上的努力,引薦廖年賦加入王沛綸組成的中國廣播公司管弦樂團。王沛綸發現廖音樂天賦,於是私下指導,王也成為廖年賦的第一位小提琴老師。這段就學期間,廖也與戴粹倫學習小提琴,可以說臺北師範學校音樂教育的養成,是廖年賦一生音樂之路的基礎。
职业生涯
- 國校任教
1952年,廖年賦自北師畢業後,任教於大豐國民學校(今新北市新店區大豐國民小學)。任職一年後,得知臺北空軍子弟學校(今臺北市懷生國民小學,以下簡稱空小)有專任音樂教師的職缺,不需鎮日留守校園,遂於1954年轉任該校,這段時間,廖認識了妻子陳盧寧。1954年,康謳邀請廖年賦參與編纂正中書局出版的《音樂課本》,並為此教材編寫童謠歌曲。同年,開始向戴粹倫學習小提琴(至1971年止)。
- 省交時期
1955年,廖年賦辭去教職,前往「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省交)擔任第一小提琴,專司演奏。廖年賦在省交服務共計十八年,並於1969年–1973年間兼任演奏部主任職。此時廖年賦再次接受康謳的邀請,編纂由翰墨林出版社出版的《音樂課本》,同時也為其譜寫童謠作品。此教材與九年前為正中書局編寫的教材,於日後共同被編集成《少年兒童歌謠》。
1966年6月16日,「臺北室內樂研究社」成立,以學術研究及提高室內樂欣賞為目的,廖年賦曾為成員之一。
1968年,廖年賦成立「世紀學生管絃樂團」(1981年改組為「台北世紀交響樂團」),以學生樂團為定位,落實音樂基礎教育的理念。
- 文大任教、指揮路
隨著省交遷往臺中,廖年賦辭去在省交的工作,1973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今 中國文化大學,以下簡稱文大)執教三年,其間教授小提琴課程。並且應各樂團邀請擔任客席指揮,包括「國立臺灣大學交響樂團」(1973年9月–1974年7月)、「台視交響樂團」(1973年3月10日)、YMCA交響樂團、「韓國釜山交響樂團」(1974年7月)、「美國好萊塢交響樂團」(Hollywood-Wilshire Symphony Orchestra,1977年10月16日)。此時期的廖年賦深感自己所學有限,於1976年9月辭去文大教職,前往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旁聽,隨卡爾·奧斯特萊赫學習交響樂團指揮。
自奧地利返國後,廖年賦陸續擔任「聯合實驗管絃樂團」(今「國家交響樂團」)駐團副團長(1988年–1994年)、「臺北縣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暨指揮(1990年)、「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今「國家交響樂團」)藝術副團長(1994年–1997年)等臺灣音樂界要職。
- 藝專、臺師大任教
1977年,廖年賦自維也納學成歸來,投入各大專院校擔任教職,首先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學系,以下簡稱藝專)任教職,任該科附設交響樂團指揮。1983年–1989年間,擔任藝專音樂科科主任,於2002年6月自該校退休。藝專任教期間,廖年賦曾於1979年短暫兼任於臺北市華岡藝術學校。1982年,廖年賦獲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其間教授「總譜彈奏」、「指揮法研究」、「指揮個別指導」及「指揮實習」等課程,1988年升等為教授,於2008年正式退休。
1990年,廖年賦利用在藝專休假一年的機會,舉家前往美國紐約,並前往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進修,以一年的時間獲得音樂碩士學位。
- 政府委託
1993年及1997年接受文建會(現為中華民國文化部)委託辦理「第一、二屆音樂傳播藝術人才研習班」。以策劃音樂會錄影實務、培養音樂藝術傳播專業人員為宗旨,二屆皆開辦「音樂導播製作」及「音樂錄影製作」兩類課程。
作品
作曲
1952年正值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初期,國民小學音樂教材仍是日本歌曲,為此各地音樂老師都擔負起創作歌曲的使命,廖年賦即為其中之一,直到如今學童傳唱的許多童謠便是在此時期創作。之後廖年賦將收錄在國校課本裡的七首童謠創作,集結自己其他創作的十七首童謠,於1963年編纂成為《少年兒童歌謠》(ISBN 9789866054112)。
喜愛兒童的廖年賦除創作兒童歌謠外,也創作管絃樂演奏作品,他於1966年發表《中國組曲》,此作品在西洋樂器中加入鑼、鼓、鐃、鈸、木魚等中國樂器,運用民謠寫成。1974年「中國現代音樂協會」舉行第一屆作品發表會,廖年賦於其中首次發表木管四重奏,此作品有兩個樂章,運用全音音階,分別為變體的湖北民謠及恆春民謠題材創作。1979年,廖年賦參加「當代中國風格音樂作品發表會」發表他的新作《法雨鼓韻》,此為絃樂與打擊樂器的合奏,使用的樂器有絃樂、鐘、磬、大鼓及木魚。之後木管四重奏因加入恆春民謠片段更名為《恆春素描》,於1983年完成。
學術論著
- 《管絃樂指揮研究》(ISBN 7769102030):
- 為初入門學習指揮的學生所設計編纂的著作,讓初學者對指揮的基礎概念、技巧有所了解,並且就時間與節奏的指示、各種拍子的打法等各技術方面,進一步教導學生認識樂器、指揮常用術語,以及學習指揮應具備的條件及常識等。此外,廖年賦設計讀譜的方法,以及如何將總譜改編為鍵盤彈奏的方法,並設計總譜彈奏進階練習,使初學者對指揮的基本概念獲得相當程度的認識。廖年賦分析,一個好的指揮是以培養的方式來產生,除指揮的基本方法與技巧以傳授的方式來指導,應多給學習者充分的臨場經驗,特別是循序漸進的進階練習與實例實習。
- 《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之研究》(ISBN 9785552401734,以下簡稱《新世界》):
- 廖年賦的升等教授著作,源於廖年賦在指揮《新世界》時,發現不同樂譜間出現分岐。經查原稿在捷克圖書館,於是請次子廖嘉弘前往該館借出原稿影印,開始著手研究此樂曲。總地來說,各版本樂譜之間的比對,以及對手稿本身的研究,是為本書重要論點,其中廖年賦也分析《新世界》樂曲及提出指揮處理。
舞台活動
- 1966年:於國際學舍首演《中國組曲》
- 1975年:於國父紀念館首演歌劇《托斯卡》
- 1976年:應臺北市議會邀請,代表臺北市民參加美國建國二百周年慶祝活動
- 1978年:至蘇格蘭亞伯丁參加「國際青少年交響樂節」
- 1979年:與姚明麗教授合作,於國父紀念館現場伴奏古典芭蕾舞劇《吉賽爾》
- 1981年:於國父紀念館首演馬思聰作品芭蕾舞劇《龍宮奇緣》
- 1982年:於國父紀念館參加文建會首屆文藝季樂展【管絃樂之夜】演奏
- 1989年:「波士頓國際音樂教育家會議」開幕式演出
- 2013年:於國家音樂廳指揮台北市國小兒童演出《少年兒童歌謠》
獲獎與榮譽
本節參考相關史料,整理並列出廖年賦主要的獲獎紀錄如下:
- 教育部52年度優良兒童讀物,1963年7月
- 教育部56年度文藝獎,1968年6月
- 維也納「1978年國際青年音樂節」(Internationales Jugendmusikfest〝Jugend und Musik in Wien 1978〞)交響樂組比賽二獎,1978年8月
- 維也納「1980年國際青年音樂節」(Internationales Jugendmusikfest〝Jugend und Musik in Wien 1980〞)交響樂組比賽首獎,1980年7月
- 波士頓國際音樂教育家會議頒發「傑出演奏證書」,1989年
- 行政院三等服務獎章,1989年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第二屆傑出校友獎,1997年11月
- 文建會八十八年度傑出演藝團隊,1998年
- 行政院二等服務獎章,1998年
- 板橋中學第二屆傑出校友獎,2007年5月
- 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2009年10月
個人生活
家庭
廖年賦的父親廖萬修(1877年–1948年)是村裡的漢文老師,在日治時期以閩南語教漢文,帶大家唸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漢學經典,不僅教他人漢文,也要求子女學漢文,此為廖年賦日後的學習基礎。其母廖曹阿有(1895年–1938年)是一名家庭主婦。廖年賦在家中十一名子女中排名第十,亦是兄弟姊妹中唯一學習音樂者。
1953年廖年賦轉至空小任教時,由於陳盧寧經常前來借用鋼琴,差距5歲的兩人因此相識,進而於1957年結婚。廖年賦與陳盧寧育有一女二子,長女廖嘉齡(1958年10月6日-)由父親啟蒙學習鋼琴。長子廖嘉言(1959年生)自幼習大提琴,次子廖嘉弘(1961年9月7日-)則繼承父親的音樂之路,先接觸小提琴而後轉向指揮領域發展。
註釋
- ^ 該團現為「新北市交響樂團」,其歷史溯自1990年3月成立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華興管絃樂團」,隸屬於臺北縣政府文化中心。經過單位改制、直轄市升格等,逐漸發展為今日的民間演藝團體。
- ^ 該地在二戰後改為臺北縣土城鄉柑林村,今屬新北市土城區柑林里里轄。
- ^ 儘管日本當局在台灣曾訂定一套完整的音樂教育政策,根據廖年賦本人回憶,這些政策與教材從未被落實在教學現場。換言之,台灣的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就是個有名無實的科目。。
- ^ 小提琴是廖年賦最喜愛的樂器,當時的背景要求音樂教育以彈(鋼琴)、唱(聲樂)為重,廖年賦則是主動選擇小提琴做為投入的目標。
- ^ 該社由鄧昌國、薛耀武、張寬容、藤田梓四人發起成立,後來頗具知名度的音樂家李泰祥亦是該社成員。
- ^ 廖年賦於1974年7月受邀前往釜山,客席指導該團,並於7月12日假釜山市民會館舉行演奏會。
- ^ 廖年賦與布魯克林學院的緣分起於1988年,曾受邀至該校音樂系指導,擔任客座教授,當時也曾公開演出。
- ^ 按:彼此間隔皆為全音的音階,以音名表示分別為:C-D-E-F#-G#-A#。
- ^ 彼時廖嘉弘仍在奧地利求學。
參考文獻
- 參照
- ^ 曾琳. 培育台灣音樂人才半世紀. 教學發展中心超薄型月刊 第三十二期. 國立交通大學. 2010-05-20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6).
-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6).
- ^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音樂家名錄.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16-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6).
- ^ 黃靖雅. 臺灣的交響樂團耕耘者-廖年賦 (学位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 [2016-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 ^ 廖嘉弘編.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創團50週年團慶特刊. 台北市: 財團法人世紀音樂基金會. 2018年12月: 57 (中文(臺灣)).
- ^ 吳心柳 (编). 樂壇沙龍. 音樂與音響 第五期. 台北市. 1973年11月: 51.
- ^ 羅基敏. 《走一個世紀的音樂路:廖年賦傳》. 華滋出版. 2014. ISBN 9789865767440 (中文(繁體)).
- ^ 吳玲宜. 《世紀音,一世緣 廖年賦的生命樂章》. 遠景出版. 2012. ISBN 9789573908159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 臺灣音樂群像 廖年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家文藝獎 / 第十三屆-廖年賦 / Nien-Fu Lia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指揮家 廖年賦 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
- 【照片】 廖年賦 帶領臺北世紀交響樂團赴美巡迴在舊金山公園演出
- 新北市交響樂團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