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Zhanshan

Ming dynasty person CBDB=67486
The basics

Quick Facts

The details

Biography

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明仁宗第五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永樂二十二年受封襄王。宣宗宣德四年就藩長沙,後因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入主王府。故而在天顺元年改封在襄陽(今湖北襄樊)。朱瞻墡有賢名,故在仁宣乃至英景時代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宗室人物。

仁宣時期

明仁宗登基以後,即以太子往守南京,大臣們依先例請命親王及重臣往守,但仁宗不同意,堅持叫皇太子去南京,稱監國或稱居守,仿仁宗故事。不過,由於仁宗早逝,太子随即北返,此次監國的時間不長。仁宣更替之際,政局動蕩的因素一觸即發,漢、趙二王蠢蠢欲動。明廷為防意外,封鎖仁宗死訊,迅速迎接宣宗北上即位。此時,太后又密令襄王監國,戶部尚書夏原吉輔佐。于是南北兩京一時有兩位監國。

大學士楊士奇記載:“仁宗賓天,夏忠靖公受顧命。時宣宗為皇太子,監國南京,中外洶洶,有漢庶人之憂。太后以公東宮舊輔,凡軍國事悉命公裁處。公密謀急迎駕還京。駕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監國。上見輔臣,首問公安在。蹇少師等莫能對,上不悅。駕至京,召公慰之曰:“近見太后谕所以留卿之意,朕方知之。”這次監國處于秘密狀态,為時不長,其權力想必不大,且影響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明廷首次以宗藩監國。

後來,襄王又曾居守北京。宣德元年八月,宣宗平漢,命鄭、襄二王居守。驸馬都尉袁容等奏留守事宜云:“在京每日啓事止用啓本。各處所奏機密重事啓知,遣人馳奏。如強盜、反獄等事不可緩者,即時啓知施行;及修治軍器之屬,急用諸物,公同會計,具啓支給,仍用具奏。其餘事務應行者,即具啓施行。可緩者,以奏本付科,俟車駕回奏請。” 此次居守有“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都督張昇、山雲、尚書黃淮、黃福、李友直協同贊輔。”,故有“公同會計”語。又言“可緩者,以奏本付科,俟車駕回奏請”,則鄭、襄二王居守權力有限,比不上太子監國。

英景時期

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擄到北方去,襄王朱瞻墡在諸藩王中年齡较長,又是宣宗胞弟,且有「賢明」的名聲。孫太后想立朱瞻墡為帝,命人取來襄王金符,欲召襄王入宮,襄王上書說:「請立皇長子朱見深為太子,請郕王朱祁鈺監國,並招募勇智之士,來營救英宗。」孫太后接受了于謙建議立朱祁鈺為帝,不久英宗返還京師,景帝將英宗幽禁於南宮。襄王又上書景帝說:「請皇上(景帝)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英宗)問安,率群臣朝見,不要忘了要恭順。」

英宗復辟時,石亨等大臣誣陷于謙、王文迎立外藩為帝的罪名,兩人以謀逆罪入獄。令英宗很懷疑襄王有此野心。之後英宗在宮中看到襄王之前所上二書和襄國金符在太后的閣中。英宗對襄王的懷疑盡釋,就下召襄王入宮,宴請襄王。在便殿歡宴時,襄王說他在路過汴梁時,當地父老攔路說:「按察使王槩,遭誣陷被逮捕獄,希望皇上詳察」,英宗立即下旨釋放了王槩,並任命為大理寺卿。襄王辭別時,英宗親自送到午門外,握手泣別。

襄王逡巡再拜,英宗問:「叔父有何話想說?」襄王頓首回答:「天下人都希望有大治有如饑渴,願陛下少刑獄,少稅斂。」英宗拱手謝道:「敬受教。」,目送襄王出端門才返還宮中。

天順四年再入朝。命百官朝王於邸,詔王詣昌平謁三陵(長、獻、景)。及辭歸,禮送加隆,英宗親送至蘆溝橋,車駕後王。襄王辭曰:「以臣先君,大亂之道也。」英宗曰:「王德厚望尊,今日非以君送臣,乃以侄送叔,何亂之有!」襄王不得已,命舁人倒其肩輿,示不敢背焉。且敕王歲時與諸子得出城游獵,蓋異數也。

天順六年又召,襄王以年老辭謝。歲時存問,禮遇之隆为其他藩王所无。

襄王世系

 
 
 
 
 
 
 
 
 
 
 
 
 
 
 
 
 
 
 
 
 
 
 
 
 
 
 
 
 
 
 
 
 
 
 
高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曾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高祖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祖父:成祖文皇帝朱棣
 
 
 
 
 
 
 
 
 
 
 
 
 
 
外高祖父:(追封)徐王马公
 
 
 
 
 
 
 
曾祖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外高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郑媪
 
 
 
 
 
 
 
父: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外曾祖父:(追封)中山武宁王徐达
 
 
 
 
 
 
 
 
 
 
 
祖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外高祖父:谢再兴
 
 
 
 
 
 
 
外曾祖母:(追封)中山王夫人谢翠娥
 
 
 
 
 
 
 
 
 
 
 
襄宪王朱瞻墡
 
 
 
 
 
 
 
 
 
 
 
 
 
 
 
 
 
 
 
 
外祖父:彭城伯张麒
 
 
 
 
 
 
 
 
 
 
 
 
 
 
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外祖母:彭城伯夫人
 
 
 
 
 
 
 
 
 
 
 
 
 
 
 
 
 
 
 
 
 
 
 
 
 
 
 
 
 
 
 
高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曾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高祖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祖父:成祖文皇帝朱棣
 
 
 
 
 
 
 
 
 
 
 
 
 
 
外高祖父:(追封)徐王马公
 
 
 
 
 
 
 
曾祖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外高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郑媪
 
 
 
 
 
 
 
父: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外曾祖父:(追封)中山武宁王徐达
 
 
 
 
 
 
 
 
 
 
 
祖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外高祖父:谢再兴
 
 
 
 
 
 
 
外曾祖母:(追封)中山王夫人谢翠娥
 
 
 
 
 
 
 
 
 
 
 
襄宪王朱瞻墡
 
 
 
 
 
 
 
 
 
 
 
 
 
 
 
 
 
 
 
 
外祖父:彭城伯张麒
 
 
 
 
 
 
 
 
 
 
 
 
 
 
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外祖母:彭城伯夫人
 
 
 
 
 
 
 
 
 
 
 
 
 
 
高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曾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高祖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祖父:成祖文皇帝朱棣
 
 
 
 
 
 
 
 
 
 
 
 
 
 
外高祖父:(追封)徐王马公
 
 
 
 
 
 
 
曾祖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外高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郑媪
 
 
 
 
 
 
 
父: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外曾祖父:(追封)中山武宁王徐达
 
 
 
 
 
 
 
 
 
 
 
祖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外高祖父:谢再兴
 
 
 
 
 
 
 
外曾祖母:(追封)中山王夫人谢翠娥
 
 
 
 
 
 
 
 
 
 
 
襄宪王朱瞻墡
 
 
 
 
 
 
 
 
 
 
 
 
 
 
 
 
 
 
 
 
外祖父:彭城伯张麒
 
 
 
 
 
 
 
 
 
 
 
 
 
 
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外祖母:彭城伯夫人
 
 
 
 
 
 
 
 
 
 
 
 
 
  1. 襄憲王朱瞻墡
  2. 襄定王朱祁鏞,朱瞻墡嫡長子,弘治元年(1488年)薨。
  3. 襄簡王朱見淑,朱祁鏞庶長子,弘治三年(1490年)薨。
  4. 襄懷王朱祐材,朱見淑庶長子,弘治17年(1504年)薨。
  5. 襄康王朱祐櫍,朱見淑庶次子,嘉靖29年(1550年)薨。無子
  6. 襄恭王朱見淓,追封,朱祁鏞庶次子
  7. 襄惠王朱祐楬,追封,朱見淓庶長子
  8. 襄莊王朱厚熲,朱佑楬庶長子,嘉靖45年(1566年)薨。
  9. 襄靖王朱載堯,朱厚熲庶長子,萬歷23年(1595年)薨。
  10. 襄忠王朱翊銘,朱載堯庶長子,崇禎14年(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朱翊銘遇害。
  11. 襄王朱常澄,朱翊銘嫡次子,崇禎17年(1644年)繼任襄王,寄居在九江,後遷徙汀州,不知所終。

參考文獻

  1. ^ 《宣宗實錄》宣德元年八月庚午條。
  2. ^ 《宣宗實錄》宣德元年八月己巳條。
  3. ^ 明·黄瑜《双槐岁钞》卷八:“初,景泰不豫,群臣愿复睿皇。惟内阁王文与太监王诚欲立襄世子,陈循辈知之。已而景泰疾亟,太监兴安讽群臣,请复茂陵于东宫,佥以为宜。王文独曰:"虽请之,知其欲谁立乎?"学士萧鎡曰:"既退矣,不可再也。"故奏辞以请择元良为言,奏上,不允。人竟传王文、于谦已遣人赍金牌、敕符往襄府矣。”
  4. ^ 《湧幢小品》卷五·送親王

原因:明政府封之
明襄國國王
1424年-1478年
继任:
子定王朱祁鏞
The contents of this page are sourced from Wikipedia article on 18 Jun 2020. The contents are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