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祥

politician
The basics

Quick Facts

Intropolitician
isPolitician
Work fieldPolitics
Gender
Male
The details

Biography

李文祥,字天瑞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黃州府麻城縣(今湖北省麻城市)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生平

李文祥祖父李正芳任山西布政使,其父李㵾官至陝西參政。李文祥二十岁中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登进士。当时万安执政,重視其才,因為其孫萬弘璧與李文祥同榜,於是在家裡款待他,李文祥則內心不滿,在題詞言語中暗語諷刺,招致萬安深深憤怒。不久,明孝宗繼位,其上指責政局。宦官以及內閣大臣萬安、劉吉尹直等讀後,對他非常厭惡。之後貶為陝西咸寧縣丞,當時南京主事夏崇文論救,不予接受。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復請召李文祥、湯鼐陳獻章謝鐸等。當時朝廷大臣多舉薦李文祥,但多被劉吉、尹直阻擋。

弘治二年,因尚書王恕舉薦,擔任兵部主事,其所屬部下行賄等均不接受。到職未過一月,又因為吉人案而下獄,貶為貴州興隆衞經歷。當時都御史鄧廷瓚征苗族叛亂,詢問其用兵之道,并被其才能所驚訝,準備舉薦為監司。李文祥則稱不可,最後堅持辭職告歸。后經過商城,渡冰落水而亡,年僅三十歲。

曾祖父李瑗,曾任封戶部主事;祖父李正芳,曾任布政司右布政使進階通奉大夫正治卿;父親李㵾,曾任戶部郎中。母趙氏(封宜人)。

参考文献

  1. ^ (明)张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 
  2. ^ 鲁小俊,江俊伟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56–258. ISBN 978-7-307-07043-1. 
  3. ^ 朱保炯,谢沛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785-790 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 1-6.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981: 2475–2478. 
  4. ^ ·张廷玉等,《明史》(卷189):“字天瑞,麻城人。祖正芳,山西布政使。父㵾,陝西參政。文祥自幼俊異。弱冠舉於鄉,成化末登進士。萬安當國,重其才。以孫弘璧與同榜,款於家,文祥意弗慊也。屬題畫鳩,語含刺,安深銜之。未幾,孝宗嗣位,即上封事,略曰:祖宗設內閣、六部,贊萬幾,理庶務,職至重也。頃者,在位多匪人,權移內侍。賞罰任其喜怒,禍福聽其轉移。讐視言官,公行賄賂。阿之則交引驟遷,忤之則巧讒遠竄。朝野寒心,道路側目。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國憲,擇謹厚者供使令。更博選大臣,諮諏治理,推心委任,不復嫌疑,然後體統正而近習不得肆也。祖宗定律,輕重適宜。頃法司專徇己私,不恤國典。豪強者雖重必寬,貧弱者雖輕必罪。惠及奸宄,養成玩俗。兼之風尚奢麗,禮制蕩然。豪民僭王者之居,富室擬公侯之服。奇技淫巧,上下同流。望陛下申明舊章,俾法曹遵律令,臣庶各守等威,然後禮法明而人心不敢玩也。然國無其人,誰與共理?致仕尚書王恕、王竑,孤忠自許,齒力未衰;南京主事林俊、思南通判王純,剛方植躬,才品兼茂。望陛下起列朝端,資其議論,必有裨益,可翊明時。且賢才難得,自古為然。習俗移人,豪杰不免。惟茲臣庶,不盡庸愚。能知自愧,即屬名流;樂其危菑,乃為猥品。願陛下明察羣倫,罷其罔上營私違天蠹物者,餘則勉以自新。既開改過之路,必多遷善之人。臣見登極詔書,不許風聞言事。古聖王懸鼓設木,自求誹謗。言之縱非其情,聽者亦足為戒,何害於國,遽欲罪之。昔李林甫持此以禍唐,王安石持此以禍宋。遠近驟聞,莫不驚駭。願陛下再頒明詔,廣求直言,庶不墮奸謀,足彰聖德。大率君子之言決非小人之利,諮問倘及,必肆中傷。如有所疑,請試面對。”
  5. ^ ·张廷玉等,《明史》(卷189):“疏奏,宦官及執政萬安、劉吉、尹直等咸惡之,數日不下。忽詔詣左順門,以疏內有「中興再造」語,傳旨詰責。文祥從容辨析而出。謫授陝西咸寧丞。南京主事夏崇文論救,不納。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復請召文祥及湯鼐,納崇文言,且召陳獻章、謝鐸等。時安已去,吉、直激帝怒,嚴旨切責之。廷臣多薦文祥,率為吉、直所沮。弘治二年以王恕薦召為兵部主事,監司以下餽贐皆不納。到官未踰月,復以吉人事下獄,貶貴州興隆衞經歷。都御史鄧廷瓚征苗,咨以兵事,大奇之,欲薦為監司。文祥曰:「昔以言事出,今以軍功進,不可。」固辭不得,乃請齎表入都,固乞告歸。疏再上,不許。還經商城,渡冰陷,死焉,年僅三十。”
  6. ^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登科錄》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
共3名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
共110名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
共238名
The contents of this page are sourced from Wikipedia article on 08 Jul 2019. The contents are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